李治即唐高宗,于628年7月21日出生,683年12月27日逝世。字為善,是中國唐朝的第三位皇帝,在位時間為649—683。貞觀五年(631年)封為晉王,后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干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,他才于貞觀十七年(643年)被冊立為皇太子。貞觀二十三年(649年)即位于長安太極殿,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。
李治軼事典故
李治開始扶著床學走路的時候,喜歡拿著筆亂劃,身邊的人把紙給他讓他劃在紙上,人們看到李治在紙角上畫出來的竟然是個“敕”字(唐朝政事堂議出的命令和政策后,由皇帝畫個敕字,代表詔令)。李世民叫人把紙燒了,而且命令不許外傳。
李治歷史評價
《舊唐書》:“大帝往在籓儲,見稱長者;暨升旒扆,頓異明哉。虛襟似納于觸鱗,下詔無殊于扇暍。既蕩情于帷薄,遂忽怠于基扃?;篼滜?,中宮被毒;聽趙師之誣說,元舅銜冤。忠良自是脅肩,奸佞于焉得志。卒致盤維盡戮,宗社為墟。古所謂一國為一人興,前賢為后愚廢,信矣哉!”
贊曰:“借文鴻業,僅保余位。封岱禮天,其德不類。伏戎于寢,構堂終墜。自蘊禍胎,邦家殄瘁。”
《新唐書》:“武氏之亂,唐之宗室戕殺殆盡,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。以太宗之治,其遺德余烈在人者未遠,而幾于遂絕,其為惡豈一褒姒之比邪?以太宗之明,昧于知子,廢立之際,不能自決,卒用昏童。高宗溺愛衽席,不戒履霜之漸,而毒流天下,貽禍邦家。嗚呼,父子夫婦之間,可謂難哉!可不慎哉?”
《劍橋中國隋唐史》:“高宗統治時期的真正成就,不是想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社會力量的對比這一難以作為定論的企圖,而是對科舉制本身進行一系列大改變。”
李治人物作品
《監國求賢令》
《為攝太傅高儉設榻令》
《為文德圣皇后薦福令》
《建大慈恩寺令》
《諭普光寺僧眾令》
《答沙門慧凈辭知普光寺任令》
《答張行成因旱請致仕表手制》
《加潞王周王上柱國別食實封制》
《定樂舞制》